张召儒:海洋学院“资深”的年轻教师
作者:谢安琪 发布日期: 2019/12/03

张召儒是上海交大海洋学院物理海洋方向一名“资深”的年轻教师。说她年轻,是因为她是一名85后;说她资深,则是因为她在海洋学院的前身——海洋研究院最初成立时就已经加入。在六年的时间里,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物理海洋实验室的组建和学院物理海洋学科的发展建设。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的资助,作为骨干参与多项基金委和科技部重点和重大研究项目,成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高影响力期刊《AGU Advances》主编遴选委员会的唯一青年科学家,并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六年的时间,从海洋研究院到海洋学院,张召儒和学院相伴相生,共同成长。

蜕变:破茧成蝶,独当一面

因为想做一位胸怀世界的科学家,高考后张召儒选择了海洋作为自己的专业。2014年从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博士毕业后,她加入刚成立不久的上海交大海洋研究院,现在已经成长为学院中可独当一面的中流砥柱。

目前张召儒的研究工作包含两个方面——极地海-气-冰相互作用和近海物理-生态耦合过程。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涉及海洋及地球系统不同要素的关联,“当在即便很有限的观测数据中都能实实在在看到这种关联时,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感,感慨于自然界奇妙的同时,也有了进一步探索海洋奥秘的动力。”

这种发自内心对海洋科学的热爱,不断催化她在科研道路上的成长,目前已有多篇文章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Climate Dynamics和Ocean Modelling等知名学术期刊,主持或参与多个科研项目。

作为一名海洋科学家,出海科考是获取数据、助力科研的重要途径。海洋学院的科研理念是“观测先行”,学院多位年轻教师都是从数值模拟领域逐渐进入观测领域并步步深入,张召儒也是如此。经过多次海上实践,她渐渐开始在学院的科考航次中担当重任。

2017年7月,张召儒参加了由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的长江冲淡水综合调查航次。对她来说,这是人生中严格意义上的第二个海上航次。海洋学院的周朦院长是该重点项目的负责人,他一直秉承着给年轻科学家机会、让年轻人得到充分锻炼的理念,特地让张召儒担任了这个航次的首席科学家。航次中,张召儒首次负责了航线安排、调查任务规划到现场作业执行、紧急问题处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2019年4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挪威研究理事会共同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多重压力下中国南海与挪威海北部陆坡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比较研究”首个挪威海航次正式起航。临行前,张召儒又被任命为中方领队。除了日常的科研任务之外,在非仪器操作时间她还需要协助航次挪方首席科学家制订后续航次计划,确定中方团队工作的顺利运行及与挪方团队的有效对接。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极地科考航次,人员与仪器安全能否保障、与国外科研团队能否顺利磨合等未知对她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尽管心存忐忑,接下重任的张召儒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航次科考任务成功完成。

“以前参加航次只负责好个人工作即可,作为首席和领队则有很大不同,整个航次中自己的大脑几乎一直处于不停运转的状态,不敢松懈。前辈们不断把丰富的海上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同事们的工作热情也让我备受鼓舞。”

磨剑:教书育人,教学相长

说起最初选择做大学老师的原因,张召儒坦言是被大学里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朝气蓬勃的学生群体、不同学科思想理念的交流碰撞所吸引。真正成为老师之后,她也面临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的交融是交大发展海洋科学的初衷,但同时也是老师们在人才培养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海洋研究院最初成立的几年,研究生大部分来自工科专业。“如何在一个个充满了‘计算机、通信、机械、船舶’等字眼的脑瓜里植入海洋科学的理念,如何让他们对海洋科学发生兴趣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学生科研选题上都要仔细构思,对于“经世致用”的工科同学来说,既要让他们感觉到海洋科学的乐趣所在,又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海洋研究院的老师们在建设课程体系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既有引人入胜的导论性课程《普通海洋学》、理论课程《物理海洋学》、《地球流体动力学》,也有注重实践技能的《海上实践》,给学生提供了如国际联合航次等高水平的实践平台。

张召儒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登台讲课的场景。虽然在美国读博期间有做过助教的经历,但这是她第一次连续讲1个半小时的课程,因为语速原因,准备好的内容提前20分钟就讲完了。好在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安排了互动内容,课程最终算是顺利完成。

这次经历让张召儒感受到教学工作的不易,“教学其实是对人的一种全方位考验,从语言表达、节奏掌控、逻辑思维、师生互动、即兴反应等各方面都对老师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对科学家来说其实是一种非常全面的锻炼。”

目前,张召儒主讲学院的《地球流体动力学》课程,本学期承担了《物理海洋学》和《学术写作、规范与伦理》课的主讲工作,同时还要主持学院的学术报告。已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她,依然不敢轻易放松。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如何提升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等等,这些都是她常常考虑的问题。在对课程内容不断思考和修订的过程中,张召儒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在不断提高和改进,学生的问题很多时候也能给自己有益的启发,“这确实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对课程质量的高要求使她获得了上课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很多同学在不同场合都表达了对她讲授课程的由衷赞赏。

师范:亦师亦友,帮助成长

如何与学生相处对于多数老师来说是一个难题,张召儒老师认为她与学生的关系用“亦师亦友”来描述比较贴切——在课堂上和科研指导上是老师,在生活中是朋友,在出海工作中是“战友”。

2018级博士生王小乔平时每周都会和张召儒老师集中讨论近期的工作和学习进展,当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马上与张老师沟通。“上学期课业压力比较大,我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也比较欠缺,当时有些手足无措,好在我积极主动地找张老师沟通,她十分耐心的给出建议,还细致地给我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甚至小到每一个代码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特别感谢老师。”

在课堂和科研中,张召儒会认真仔细地和学生探讨每一个问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他们所困惑的知识点,让他们更容易吸收理解和转化。除此之外,张召儒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些较为高效的阅读文献以及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生活中,学生们也受到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经常会和我们几个学生一起吃饭聊天,并且设身处地的为我们着想,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迷茫的时候我也会向老师求助,她就像大姐姐一样关心我们的生活状况,给我们提出建议。”

“我比较喜欢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学生,无论是科研上的启发还是人生路途中的感悟。有些东西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是很难体会到的,我在学生时代也没能够领悟。”张召儒希望自己的人生经验能够帮助学生们少走一些弯路,“但是科研是没有捷径的,‘走弯路’其实是对科学家的一种锻炼,同时也是新思想产生的来源之一,这也是我经常与学生分享的体会。”

基石:肩负使命,心有担当

“学院是茎,青年科学家是围绕在它周围的苗,茎在向上不断攀爬、且逐渐粗壮的同时,青年人也在绕着它不断成长。”张召儒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自己与学院的关系,“在过去六年的时间里,我陆续获得了学术生涯中的第一个项目资助、第一次担当海上科考首席科学家的经历、第一次亚极地海域的科考经历,也培养出自己的第一名学生。我工作上取得的成果和海洋学院的发展是相伴相生的。”

经过了六年的共同成长,海洋学院对张召儒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单位,而是真心热爱的家庭。去年的学校运动会上,当身着蓝色队服的张老师和同事们第一次一起大声喊出“海洋学院,扬帆起航”的口号,向交大同仁展示海洋学院的风采时,“心情之激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从2014年进入海洋研究院工作到现在,张召儒可以算是海洋学院的“资深成员”了,但她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学院的一颗小石子,有幸参与了这幢大厦的奠基过程,见证了学院的发展历史。

在拥有120余年历史的上海交大中,成立于2018年的海洋学院是最年轻的学院。也正是因为年轻,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才能亲眼见证它一步步地发展壮大,才能有真正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建设者,和学院共同成长。

每一幢大厦的建成,都离不开一颗颗的石子。正如张召儒所说,“在学院这几年,周朦院长和其他各位领导推动学院前进的魄力与决心,同事们日以继夜、舍家赴海的工作态度都让我深受感染和鼓舞。”正因为有每一位交大海洋人的付出,海洋学院才能逐浪而骋,驶向浩瀚的深蓝、驶向灿烂的明天。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官网-上海交大海洋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