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征途是蔚蓝大海——海洋学院学生参与挪威海陆架生态航次
作者:谢安琪 编辑:谢安琪 摄影:中挪航次海洋学院师生 发布日期: 2019/05/14

4月27日下午,挪威特罗姆瑟晴空万里,春风袭人,四周高山依然是白雪皑皑,当地时间13点海尔默汉森(Helmer Hanssen)号科考船离开挪威北极大学的船码头,开始了为期16天的国家自然基金委与挪威研究理事会联合项目“多重压力下中国南海与挪威海北部陆坡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比较研究”的首个航次,船上载有11名上海交大海洋学院的师生,其中有5名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新奇与挑战

有好几位同学都是第一次参加国际航次的科考。对于出海这件事儿,他们在航次一开始表现得特别兴奋。

“当我从科考船上看到巨浪拍船,我被震撼到了,感受到海洋的强大与力量。”

“自登船起航后仿佛来到了一个新世界,在这里与海洋进距离接触。站在甲板上,望着一望无际蔚蓝的大海,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心情豁然开朗,更加坚定了研究海洋的信念。”

然而,在新奇之后,年轻的同学们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晕船”几乎是船上所有人的噩梦,这也是身为一个海上科考人员必须迈过的一个门槛。

刚入学不久的2019级博士蒙蕊对于“晕船”有着深刻的感受,“船上与陆地上还有一点不同是它整体是摇晃的,遇到不好的天气,摇晃的角度会非常大,这对于晕船的人来说是十分痛苦的,这意味着在未开始做科研前身体已经处于一个疲惫、不适的状态了。”

硕士一年级的于源在上船之前以为晕船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直到在外海的时候才见识到真正的颠簸。“尽管如此,到站时候无论是几点、是否晕船都要精神抖擞思路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区域。”

船上的科研任务十分艰巨,每个人都是高强度工作。在船上的任务一般都是24小时连续进行,每做一个站点都要花费数小时的时间来收集处理样品,每天做的都是繁杂而重复的工作。由于每次到站位的时间并不是十分的确定,大家不能进行很好的休息,这对人的体力要求很高。

这种情况下,团队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单聪文说,“为了高效利用船时以获得更多宝贵数据,我们在船上实行12小时轮班制,一些做生化实验的老师和同学甚至需要在休息时间采水样做实验。大家都互相留心着周围人的身体状况,偶尔有同学出现不适,其他人都会主动顶替他的工作让他去休息,以保证实验按时顺利进行。”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与国外科学家们的相处。苏志强认为本次出海对他而言最大的困难是和外国科学家、船员们的协同作业,“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受教育程度、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通过多交流、多沟通、多参与,真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同学们也逐渐和外国科学家们融为一体,一同完成科考任务。“大家都非常nice,非常耐心,主动去理解各自最想做、最渴望得到的科学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克服苦痛,迎接蜕变

船在海上漂浮摇晃,让人头晕眼花;科考任务艰巨繁重,让人疲惫不堪。尽管如此,对于同学们来说,出海科考更多的是“痛,并快乐着”,或者说是“痛,却更快乐”。因为这些所谓的苦痛,都是可以被克服的,而且苦痛之后换来的则是科考中令人振奋的蜕变。

2017级的博士生苏志强出海科考经验在几名同学之中最为丰富。来到上海交大海洋学院的几年间,他已经有了四个航次的出海经验。这次是他第一次登上别的国家的科考船进行科学调查。每个航次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考验。

“出海真的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每个航次都会有航次规划,你必须去完成所规划的科研任务,克服晕船、融入团队、协同船员,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沟通,还有对科学探索的执着。一旦完成,拿到需要的科研数据,画出漂亮的数据结果图,那份开心溢于言表。”

此次出海是海洋学院博士们的学分课程之一,同时也是董卉子博士论文课题的研究区域。对她而言,能站在海洋科学的第一线,亲手获取实测物理、生物、化学数据,看到海洋科学家们在一线如何工作和生活,在风浪中抵抗身体的不适坚持工作,在休憩时站在甲板上领略极地海洋风光,都弥足珍贵。

让学生在出海科考中得到成长,也是老师们最想要的结果。

单聪文在朱一无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参与和负责光学仪器LISST的安装、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同时也帮忙生化组的老师同学采样滤水。她觉得自己在出海过程中收获颇丰,尤其是在动手实践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大象装冰箱确实只有三步,但是每一步都不简单。把LISST安装在ROSSETTE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要考虑到线路布放安全,安装方向适合采样,安装牢固的同时不损伤仪器等,就需要思考与耐心,哪怕拧螺丝也是有技巧要力气的。做站前后要及时开关电源。下载数据时,要注意操作和连线正确,保证接口处不沾水。任何一步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数据和仪器的损坏,只有认真仔细的操作才能保证数据和仪器万无一失。”

这也是上海交大海洋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的一点: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技术方法—海上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全过程参与科研训练、科研实习和海洋科考,发挥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交叉融合优势,锻炼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海洋学科复合型人才。

苏志强对此深有体会,“《海上实践》这门课程是为当下海洋学院在读研究生(未来有可能为本科生)开设的实践性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海洋学院学生在海上工作的能力,丰富实际出海经验。海洋学院每年都会有很多不同海域的航次,修这门课程的同学,可以依托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老师们的安排参加不同的航次,这对加深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增强对自己研究方向的认知,非常有意义。”

 

科研跨国界,情谊无国界

上海交大海洋学院院长周朦经常被人问道,中国南海和挪威海环境和生态差别这么大,应如何比较?

实际上,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和挪威海北部陆坡生态系统都是生物资源的热点区,是多种经济鱼种的产卵和育幼地,同时也是受自然过程变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在不同的自然变化、人类的干扰和管理政策下,南海陆架生态系统承受着过渡捕捞、富养化和污染物的巨大压力,环境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反之挪威海也经历了人类长期利用,特别是渔业和油气工业,但是环境生态仍然处于健康状态。

此次研究比较的是这两个系统的不同的生态过程、工业发展历史、科学认知深度、及管理政策,这将对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产生重大意义。

在这艘科考船上,除了来自上海交大海洋学院的中国科学家和学生外,还有很多来自挪威、法国、德国、苏格兰等国家的科学家们。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科学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进行分工与合作。同学们也对能够参与这个航次感到十分的幸运,他们很高兴自己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并为人类的海洋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董卉子主要参与物理组拉格朗日相关结构(LCS)模型的处理,在此次出海科考中,她通过和各个国家的成员的共同合作,从实践上进一步感受到了海洋科学的魅力。

“过去的18个站位以及走航系统中Underway Water的处理,我们亲手从表层水到最深达2000多米水深的采样,看到我们关心的浮游动物C. finmarchicus大量聚集改变了海洋水色的现象,以及他们在不同深度不同海区的分布差异,我们上海交大的团队和挪方来自各个国家的成员一起共同努力,从DNA、pigment、phytoplankton到流场、涡旋和卫星遥感等角度去研究这个季节中在挪威陆架陆坡堆积的C. finmarchicus,让我感受到了海洋科学的魅力,也深刻知道仅仅在办公室里电脑前完成的海洋科学不能说是真正的海洋,现实和理论模型之间的宏大差距只有做过观测才会知道。”

在这种密切的国际合作中,同学们也在不断地成长。

单聪文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的交流,了解到他们在航次中的工作内容、最关心的问题和其他国家的趣闻,既增长了见识,也带来了许多乐趣。“航次上有许多国外的学者和学生,在略显枯燥的日常生活中,餐后聊天是每天最快乐的休闲时光。最开始我是不怎么敢讲英语的,担心自己说不好让人家笑话,后来憋着实在难受也就不在意这些了。我发现外国朋友的理解能力都挺好,自己英语也没那么糟。”

蒙蕊认为,在船上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来自各个地方,各个研究所的人汇聚到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海洋学科间可以互相的了解、交流,这对于以后的科研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苏志强在科考船上主要有两项任务,第一是和钟贻森老师一起负责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LADCP的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工作;第二是和来自挪威、法国的科学家一起用Multinet和Pelagic Trawl进行海洋生物的采样工作。他觉得此次航次和以往参加的国内航次有很大不同,与国外科学家的沟通交流,提高了他的国际团队协作能力。

“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和我的舍友Guillaume,fish group的博后Nico,德高望重Stig教授之间的友情,以及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对科学的执着,对海洋的热爱。虽然科考环境十分寒冷,但这份跨越国界的友情让我们时刻充满温暖。”

 

离海洋梦想更近

“当我倚在Helmer Hansen号的舷窗旁远眺挪威海,看浪花翻滚成腾空的海鸥消失在视野尽头,看低低厚厚的云狠狠压住躁动的海面,在STRESSER航次的第五天,海上突然飘起雪来。”这是单聪文在她的出海日记中写的句子。

上了船之后,整个船就好像与世界隔离了,孤零零地漂浮在挪威海上。但是同学们并不认为在船上的日子无聊。

“海洋真的太美了,任何照片都拍不出它的半分魅力。”

蒙蕊认为自己通过本次航次收获了很多,“首先收获的是满满的样品,这些样品会伴随着我接下来的几个月,需要对它们进行实验室内的分析,并转换为数据进行分析,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大的收获。其次就是这次国际航次的经历使我开阔了眼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又丰富了一些,并希望以后能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没有见过大海的人,永远无法了解站在大海面前的那份悸动。

“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都被海洋所覆盖,研究海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个人而言,无穷无尽的海洋生命和海洋物种深深的吸引着我去研究探索。”

“为海洋科学做出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让人觉得满足、开心。我想就像小孩子解迷题,面对谜一样的海洋,能够给出一点自己找到的答案。”

“我希望我的每个航次的进行,都能为了解海洋做出一点点的贡献,都可以在自己的参与下,揭开或者加深了解一片海域的一点点,因为我知道这一点点的积累,可能会带来中国在海洋学科上的进步。”

无限接近天空的大海、冰雪覆盖一片皑皑的远山、不眠不休努力坚持的自己、互相帮助志同道合的伙伴,对于深爱着海洋科学的同学们来说,这次出海科考既是人生中一段难忘、难得的经历,也帮助他们离自己的海洋梦想更近。

注:中挪航次Stressor有blog每日一更,船上的科学家和学生们都会积极承担工作日记和生活日常的撰写。链接如下:

http://stressor.lofoten-research.no/?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官网-上海交大海洋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