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琏:交大四十载,深情系海洋
作者:谢安琪 发布日期: 2019/11/16

从2013年上海交大海洋研究院成立,到如今海洋学院成立一周年,这六年的时间进程里,有一位“元老”级的领军人物不得不提。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海洋工程分会(OES)上海分会主席——连琏。

缘起:从造船到海洋

1978年,连琏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与制造系就读本科。她来到交大的原因十分简单——“去清华就要吃面食,而我不喜欢吃面食。”当时有着“北清华,南交大”的说法,于是不喜欢吃面食的连老师就选择留在上海,读上海交大最好的专业——造船系。

1985年从造船系硕士毕业后,连琏老师选择留在船舶及海洋工程系任教(现名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我比较喜欢大学这个环境,所以当时没有去企业工作,也没有出国留学,就想留在交大当一名大学老师。”

这一留,就留了34年。

上海交通大学一直以工科见长,船舶与海洋工程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此专业主要从工科角度聚焦船舶行业相关领域,当时学校并没有从理科角度研究海洋科学的院系或研究所。2013年7月25日,在国家发展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海洋研究院,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大海洋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连老师也转到海洋研究院担任副院长。

从造船到海洋,虽然身份变了,但是始终不变的就是连老师对待海洋、对待科研的热情。“一生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在海洋领域为追赶超越西方国家而努力,参与制定国家海洋发展规划,培养的毕业生大多工作在国家骨干科研单位的第一线。”这就是同事眼中的连老师。

领军:建设海洋技术学科团队

海洋研究院的成立,离不开连琏老师的推动。她认为,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相互竞争的重点领域,对海洋装备技术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需求。谁抢占了海洋技术的制高点,谁就会在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斗争中赢得先机。要研究海洋就必须要把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结合起来,各取所长。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相互融合发展,这是海洋研究院成立的初心,也是如今海洋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一直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前进方向。

从海洋研究院开始,连琏老师就作为海洋技术学科方向的领队,组建了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国家安全、海洋资源探查与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的技术与装备需求为目标,研究潜水器技术、观测技术、作业技术和通用技术。作为领队,她对团队项目的安排总是事无巨细、井然有序。副研究员曾铮说,“无论是团队老师还是学生给连老师的邮件,总能得到‘秒回’,连老师习惯第一时间处理事情,雷厉风行,所以很多大项目都能安排的井井有条,落实到位。”

连老师还十分重视、关心团队中年轻人的发展。她常常会带领团队年轻人参加她组织的国家海洋领域相关技术预测会,帮助他们提前掌握海洋技术发展新趋势、拓展科研学术视野、并认识领域内著名专家与学者。助理研究员于曹阳回忆说,“去年12月正是年末忙碌之际,连老师还抽空帮忙校读我的国基金申请书初稿,从评审人的角度斟字酌句,采用‘修订’模式批注,让我的申请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连老师的带领下,近年来团队得到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上海市科技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持,在无人遥控潜水器作业系统、水下滑翔机、深海智能浮标、两栖潜水器、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完成了作业水深200米—4500米的海马系列科考作业型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系列产品的研发,并取得了丰硕的应用成果。

科研:最重要的是要坚持

连琏老师自“九五”计划起连续多年担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曾担任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海马-4500 ROV)总师、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500米级水下滑翔机工程样机研制”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技术总师等等。

在这么多项目之中,连琏老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海马-4500”ROV的研发。2008年底,我国启动了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研发工作。连琏老师作为总师,带领项目研发团队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核心技术受控于国外以及国内技术产业配套能力弱等不利因素,全面掌握了大深度作业级ROV设计和研制的多项核心技术,最终成功研制出了4500米级“海马”号ROV,即“海马-4500” ROV。这是我国深海高技术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自2014年通过海试验收后即投入深海地质勘查应用,“海马-4500”ROV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冷泉生态环境监测及海山富钴结壳区作业等方面创造了多项纪录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现了“海马冷泉”。它已成为国产高新技术装备推动深海矿产资源探查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是我国重大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和国产化深海高新技术装备业务化运作的典范,获得了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二)、2014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第一)、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在“海马-4500” ROV六年的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连老师很少提起,但在顺利完成海试验收的甲板上,连老师终于释然:“六年磨砺终成器!”对于如何克服困难,她只是说到,科研最重要的是坚持。

“遇到困难不能躲避,要一件一件地去解决。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如果放弃了,就会前功尽弃。只要咬牙坚持下去,以后如果再碰到困难,也就不会轻言放弃了。”

育人: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说起最难忘的人,连琏老师不假思索地说:“是我的导师。”在交大造船系读硕士时,她的导师是造船界的元老高志希老师。作为高老师的关门弟子,连老师与导师之间的师生情谊十分深厚,“就像父辈与子女一样。”

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一个优秀的导师不仅会在科研工作和学习上指导学生,更重要的是他会向学生传递终生受用的为人品质与处事方法。在连老师看来,高志希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导师。“我的导师不仅在学术方面教导我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学者,在做人方面更是对我影响深远。”

连老师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在于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在于言传身教。曹军军是连老师的博士生,从跟着连老师学习到如今留校已有近六个年头,他对此深有感触,“连老师一丝不苟、井井有条的做事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有一次进行智能浮标的调试工作时,一把4毫米的内六角扳手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影响了演示。后来连老师提起这件事情时说,“做试验的时候,知道你们比较忙,工具乱放也很正常,但还是应该有条理。这样既能提高干活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试验场地的整洁和试验的有序进行,减少出错。工作和生活都是一样。”

连老师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不严格就等于害了学生”,在生活等其他方面则会处处关心和体谅他们, “导师要把学生看作平等的成年人,尊重他们,要适当地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她也曾多次获得上海交大优秀教学奖,并于200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上海百名杰出女教师”称号。在曹军军看来,连老师对于学生要开展的项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便利,只要你有合理的研究目标,都会提供试验场地、试验经费、试验设备和试验工具全力支持。

连老师对于讲台始终保持热爱,“我很喜欢上课,喜欢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不管是课堂知识还是人生的所闻所见,可以跟学生分享,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今年海洋学院迎来了首届本科生,对于新鲜血液,连琏老师也给予了真诚的寄语:

海洋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有许多未知的面纱尚未揭开,非常富有挑战性。步入二十一世纪后,海洋必定成为人类未来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重要领域。但是目前我国在海洋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实力尚显落后,需要年轻人加入。如果大家能够加入海洋队伍,相信我们可以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为国家海洋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官网-上海交大海洋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