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态牧场建设现状与展望
发布日期: 2020/09/28

报告人:杨红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邀请人:曹玲

时间:13:00~14:00,2020年9月30日,周三

ZOOM会议号:98900028421   密码:889375

参会链接:https://zoom.com.cn/j/98900028421

 

报告摘要:

水域生态牧场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水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牧场建设必须坚持与自然共建,与渔民共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能保护的就不要修复,能修复的就不要重建。水域生态牧场建设不仅仅是新模式,更是一种新业态。海洋牧场建设初见成效,现代化水域生态牧场建设刚刚起步。必须坚持理念、设备、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坚持原创驱动、技术先导和工程实施,一系列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亟待系统研究与突破。必须坚持生态、精准、智能、融合发展理念,拓展发展空间布局,发展渔旅融合模式、渔能融合、军民融合模式等功能多元模式。

 

报告人介绍:

杨红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长期从事养殖生态学、海参遗传育种与养殖、海洋牧场建设等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大型藻类、滤食性贝类、棘皮动物的生态功能;培育了刺参新品种(品系),丰富了海洋牧场构建原理,研制了系列陆基工厂化和浅海增养殖工程设施设备,研发并建立了浅海生态增养殖、典型海湾受损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及海洋牧场建设与安全保障技术,相关设施和技术已经在山东、河北等地沿海得以推广应用。参加了科技部“海洋农业”专项规划、国家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兴海规划等编写工作以及山东省、青岛市、烟台市等海洋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和编写。发表SCI研究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5项。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11)、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05、2014)和二等奖1项(2012)、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2)、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2006、2008)、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1项(2017)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二等奖1项(2014)。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5年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16年山东省智库岗位专家,2017年农业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年“渔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兼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理事长等;《海洋科学》主编、《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副主编、《Korean Journal of Malacology》编委、《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English Edition)》编委等。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官网-上海交大海洋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