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院士保驾护航,海洋学院这门研究生课程完美收官!
作者:谢安琪 发布日期: 2020/06/19

6月18日,海洋学院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海底科学》迎来了最后一课。今年86岁的中国工程院金翔龙院士,在线上为同学们讲述了海底科学研究的进展。金院士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他长期致力于海底调查与研究,是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海洋是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结合体。海底科学实际上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把海底的岩石圈和水,水圈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深不可测的海底一直是人类难以抵达的地方,同时也是地球系统中,海洋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方,因此,研究海底科学也就极为重要。

在这节课中,金院士主要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地壳结构与海底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黑色大洋与成矿作用,以及海底探测技术的发展。他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边缘海包括主动源和被动源的地壳深部结构探测和动力学特征,大陆边缘构造变形、沉积演化与地形特征,不同性质洋中脊区的深部地壳结构、深海地质过程和相应的成矿体系,以及包括多波束声呐及声学特征、水下无线光通信以及电磁探测多金属硫化物等多方面的海洋高新探测技术。

金院士表示,我国对海洋发展越来越重视,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迫切需要年轻的海洋人才,希望同学们能够踊跃加入海洋事业。

本次课程内容十分充实并极具前沿魅力,同学们也都深感收获满满。

2019级博士生王菲说,“听了金院士的课,让我对从事海洋科学的研究工作感到很自豪,我们遇上了国家发展海洋战略最好的时代!同时感觉充满了热血,因为这也是国家最需要我们在海洋科学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最关键的年代。我印象深刻的是金院士讲到我们海洋科学现在急需突破的三个技术: 材料,传感器,能源(电池)。希望我辈海洋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功过不在大小,在于隽永。“

2019级博士生孔艳慧说,“在深海探测装备方面,我们交大参与了很多大型设备的研发,取得了很多成果,这当然是一件很值得我们肯定的事情,但是金院士也指出,目前我国在一些小型仪器的研发方面,与国际顶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传感器等设备的研制,水平亟待提高;开展深海调查研究意义重大,作为新一代海洋人,更要发扬自主创新意识,掌握核心科技,关注研究前沿。希望我们可以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为推进海洋研究、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

《海底科学》是海洋学院春季学期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该课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李家彪负责,并主讲了第一课,最后一课则由金翔龙院士主讲,为同学们提供了与大师零距离接触的平台。这既体现了海洋学院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共建,也体现了学院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质量的重视。

海洋学院自2018年10月成立以来,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始了全面深入的合作共建。目前海洋二所的双聘教师已经开设6门主讲课程。未来,双方将继续拓展合作共建的广度和深度,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官网-上海交大海洋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