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望”系列讲座:Edward A. Boyle院士讲述《全球铅排放的演变历程》
发布日期: 2020/12/02

12月2日中午,海洋学院第二届“院·望”系列讲座第四场在线举行。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讲席教授Edward A. Boyle带来题为“全球铅排放的演变历程( The Evolving Global Lead Emission Experiment )”的学术讲座。

周朦院长首先介绍了Boyle教授的求学及工作经历。Edward A. Boyle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海洋地球化学家,他长期在美国从事海洋科学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在海洋地球化学方面有很高造诣,非常高兴Boyle教授能够加入上海交大海洋学院。

Boyle教授表示,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人类对铅(Pb)的使用排放进入环境中的铅通量增加了,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罐头食品、油漆、汽油和冶炼中的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而排放到大气中的铅也已经到达了地球最遥远的角落,其中很大一部分铅落入海洋,海洋环流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又把它带到了很深的地方。海洋中的大部分铅来自人类活动,我们很难在海洋中找到可以检测到天然铅的地方。幸运的是,目前来看铅积累的水平还不足以在开放的海洋中对海洋生物构成威胁。

人类活动铅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所不同,因此铅在海洋中的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上也是不同的。同时,这些排放物提供了一个关于铅和其他重金属是如何在海洋中移动的全球 "实验"。Boyle教授介绍了过去几十年海洋铅测量的一些结果,包括国际GEOTRACES项目,该项目正在确定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全球分布。铅同位素使我们能够区分并了解一些铅的来源,同时也可以推断出铅在海洋中的运输途径。其中,东太平洋海脊的热液排放的铁锰氧化物可以将铅从海洋中清除,从中脊玄武岩(MORB)中浸出的铅在海脊沉积物和深层水柱中的微弱遗迹中依然可以看到。在南太平洋次南极模式水(SAMW)中可以看到澳大利亚铅同位素特征的的强烈信号,它们可能来自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的排放,也可能随环极流流出南印度洋。而最近的数据表明中国的铅排放在南纬15°以北的太平洋上层海洋中正占据主导地位。

之后,Boyle教授与线上的师生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一一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通过此次讲座,大家对于海洋中痕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过程、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获得了新的思考与启示。

2019年10月-11月,在成立周年之际,海洋学院依托学院优厚师资力量,推出 “院·望”院士系列讲座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5位院士从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战略与管理等多个学科方向,聚焦海洋强国建设,带来了高层次的学术报告。

2020年,海洋学院迎来成立2周年,“院·望”系列讲座也将再次和大家相见。本次系列讲座将邀请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古气候问题、海洋化学等学科方向的5位国际著名专家,包括来自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欢迎老师同学们来共同探讨学术前沿,纵论海洋科学发展。

2020年12月9日,海洋学院教授Walker Smith将带来精彩讲座,敬请期待。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官网-上海交大海洋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